我從來都不會輕易的批評一家公司的決策作為,因為我不在那個位置上,不知道所有的資訊及考量點,何以有能力去評斷呢?只能用結果論(賺錢與否)來推估這過程""可能""做對或做錯什麼。
會有這樣的思考邏輯在於多年前的工作及創業經驗,常跟許多創業者聚在一起交流分享彼此創業路上遇到的問題,時間一久就知道其實我們提出的困難點,不是真的需要當下找到解答,而是希望彼此能協助釐清找到更重要的問題,但這真的很難。因為外人想到的,創業者自己都想過了,他是24X7在思考,外人如何從幾個數字或幾句話就能斷定情況?
這個思維我也一直沿用在投資上,沒有公司是會一路順風順水,加上我們只是投資者,絕對絕對不會具有公司方的專業,會說的一口專業跟實際做決策,背負上千萬人家庭生計的考量是不同的。所以私訪公司時,我都會盡量請教他們遇到的困難點及未來的規畫是什麼,而不是直接說你該怎麼做。講最白的,沒有人開公司是想要開來賠錢的,大家不也都想要做出業績賺錢,年年成長翻倍嗎?
我是抱著"投資"公司,而不是投資"股價"的心態在找標的。投資就希望能滾出雪球,身為股東就是信任經營層,如果不信任賣了就是,也無需多言下指導棋。
畢竟投資就是充滿各種不確定性,每個人都會遇到料想不到的情況,也是考驗身為投資者的第二層、第三層思考的能力。
有感而發,跟大家分享。